沈帥青:傷健登山利身心 郊區應當無障礙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01/02 00:30

最後更新: 2018/01/02 10:25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就算行動不便,不少人依然愛好戶外運動,挑戰自己,惟本港仍欠缺相關政策及設施支援,無助鼓勵更多傷殘人士郊遊,亦妨礙他們改善身心健康,不可忽視。

尼泊爾旅遊部近日修改法律,禁止失明及行動不便人士攀登珠穆朗瑪峰,旨在減少意外,美國駐尼大使Alaina B. Teplitz及演講家Alan Arnette群起批評政策歧視殘障人士。

攀登珠峰危險重重,自1953年起已有288名登山者喪命,當中6%為傷殘人士。動員救援亦須耗費公帑及人力,尼國新策也不算完全無理。

然而,攀登世界最高峰素被視為人生終極挑戰,身有殘疾更如是,據喜馬拉雅數據庫統計,歷來共29名傷殘人士攀登珠峰,當中15人成功登頂,包括輪椅人士。

職業治療師Hilary Beeton表示,登山等運動有助改善殘障人士身心健康及提高自信心;多做運動的傷殘人士更少感到憤怒,更能應付生活壓力,團體運動亦可避免與時脫節及孤獨感。

不過,要鼓勵行動不便者戶外運動,需要充足政策及設施支援。美國早於1990年推出《美國身心障礙法案》(ADA),要求戶外場如露營場地、沙灘等至少5成桌椅等設施能方便傷殘人士使用,亦須設有便利輪椅人士的道路。

英國慈善機構Sensory Trust早與當地政府合作修訂「包容設計」(inclusive design)的指引,例如道路寬度及斜度等;澳洲亦有推出《AS1428.2》指引,告知戶外場地負責人如何設計可供輪椅人士使用的桌椅。

反觀本港,縱沒像尼泊爾禁止傷殘人士登頂,卻明顯缺乏政策支援。《殘疾歧視條例》久被詬病無法打擊間接歧視,例如公共場所沒輪椅道路,只有樓梯。行山網站綠洲Oasistrek表示,香港不少山路平坦,但缺乏巴士、地鐵等交通配套,輪椅人士即使有私家車接送亦常因車位不足,且難以下車,遭「拒之門外」。

港府數十年前已在西貢北潭涌和香港郊野公園設置傷健樂園,但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去年指出兩地問題叢生,無人跟進,如石板地裂縫多致使輪椅人士寸步難行,野餐桌子亦鮮有無椅款式,阻礙輪椅人士跟友人圍坐;他們又批評傷殘人士廁所空間太小,輪椅人士難以轉身,漁護署則回應該類設施仍採用80年代建築標準。

本港莫論郊外沒法方便殘障者,刻下連市區亦未做到輪椅友善,可見無障礙發展任重道遠。港府宜先改良現有輪椅友善設施,再如巴林開班教育都市設計及建築人員,須提高殘障意識,假以時日方可望成效。

外國政策支援傷殘人士行山

  • 美國︰1990年通過《美國身心障礙法案》(ADA),要求戶外場所至少5成設施如桌椅能方便傷殘人士使用,當中4成範圍須有輪椅友善道路,只有自然環境障礙履行要求方可豁免
  • 加拿大︰安大略省受ADA啟發,2005年通過「安省便利殘障人士法案」(AODA),建議郊野公園等戶外場所支援輪椅人士。網站Ontario Trails公布了全省各大郊野公園輪椅道路普及情況,供公眾參考
  • 英國︰《平等法案2010》(Equality Act 2010)要求所有場所的設計要包容(inclusive design),例如道路應至少1米寬,並建議道路斜度應為1︰15,外傾角以1︰100最理想

撰文 : 沈帥青